上海 欢迎光临上海壹拓拓展,做更好的团建培训服务平台!
新团队

上海团队建设10条:如何打造一支精英团队?

2021-03-01      阅读:599次

​​​​​​​编辑:猎头小芯

原文发布:易德猎头(yidelietou)

导读:大凡精英分子,一定自视甚高。以往的管理实践,使我们学会了对“体力”劳动者的管理,而现实的管理挑战是,如何对“知识”劳动者进行有效管理。直至今天,别以为一切已经搞定,别以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对知识劳动者的管理。再重申一遍,不要盲目乐观,真的不能认为自己在“管理甚至领导”一个精英团队。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花一辈子的精力,未必一定学会对知识劳动者的有效管理。面对知识精英,我们很多管理者几乎是管理上的“白痴”。包政老师的这篇经典的“团队建设10条”,应该能给你一些灵感,一起来重读。

一、坚持“以人为本”

在精英文化的组织里,必须珍视每一个组织成员正直的品格、创造性的天赋、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冲动,以及个性上的自由意志。通过有效的管理,以及建立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为组织成员人格自然力量的释放设计组织通路,不断激励全体员工为共同事业做贡献。

包括致力于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团队成员发展,达到个人职业生涯可能的高深境界。珍视团队成员的思想、背景与多元性经历。把组织起来的成员,看作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把团队建设看作是公司的第一原则,通过事业的机会,牵引促进团队的成长;并通过团队及成员的成长,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与外在形象。

只要我们的团队能够成长,企业就一定有未来;团队成长的速度,决定公司的成长速度;团队的素质与能力,决定了公司的经营规模与运行效率。离开了团队的成长,公司就不可能处于“组织状态”,不可能在队伍的发展基础上不断深化业务结构,走出未来战略的大模样。

各级领导以及管理者,都必须集中精力去关注团队及成员的成长与疾苦,努力解决团队及成员的困难,为团队的成长承担责任。必须抱着积极的姿态,去直面团队及成员的困难,去正视客观的要求与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或心底的呼唤,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依靠积极主动的姿态,及时处理现实难题;通过点点滴滴的持续努力,来系统表达管理阶层的诚意,必须基于“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落地,逐渐落地到组织形态与制度形态,从而建立普遍的“上下信任”体系,这是制度建设的开端。当年刘备求贤若渴,缺乏资源,以眼泪笼络人心,用心良苦。

二、悉心“呵护成员”

大凡精英分子,一定自视甚高;偶遇难题,信心不足,不免装腔作势;结果被人耻笑,走向极端,没等到“功到自然成”的一天就折了。如同家庭中的“问题孩子”,随着逐渐长大,麻烦不断。

面对知识精英,我们很多管理者几乎是管理上的“白痴”,或者充其量只是“巴纳德协同理论”的勇敢实践者。可惜,巴纳德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现存的管理学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的核心,就是探讨其中的答案;认为以往的管理实践,使我们学会了对“体力”劳动者的管理;现实的管理挑战是,如何对“知识”劳动者进行有效管理。

直至今天,别以为一切已经搞定,别以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对知识劳动者的管理。再重申一遍,我们不要以为已经学会了对他们的管理,不要盲目乐观。真的不能认为自己在“管理甚至领导”一个精英团队。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花一辈子的精力,未必一定学会对知识劳动者的有效管理。

精英分子是读书出生,从小到大,在“学府”中百战百胜,一年升一级;以为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可以展翅飞翔,搏击长空;以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这是现行教育体制的缺陷,至少没有让他们明白自己只是“高素质的普通人”,基本上不懂“人事”;没有让他们明白自己还在地上,没在天空。一旦进入产业社会,“高薪低能”的状况,令他们备受折磨,其中有许多人或一蹶不振,或装模作样混日子,境况很惨。

精英分子最缺乏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动辄出错、举措失当;每每在“人事”上出现问题。顺便指出,缺乏沟通能力或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使精英们“综合做事能力”受到了限制。一旦出现人际关系的麻烦,没有自拔的智慧与心理素质,往往不会给自己找台阶下,往往不想给自己找台阶下;甚至日思夜想、没完没了地寻找理由、事实与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一股脑地把人生或工作的目的全忘掉,竭尽全力争回自己的面子与尊严。知识分子一旦撕破脸,可能一辈子都糊不上。所以人们不愿意同文人骚客打交道,不爽。

公司需要一批觉悟了的管理者,依靠精神的力量,以更大的思维规模,更强的心智模式,以及更强的人格魅力,去笼络精英们的情感,驾驭他们的心灵。只有通过“同构精神境界”,引发“思想共振”,才能打动知识分子。所以古人说,打天下者必须胸有天下;必须先修身养心,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如果不能触及到团队成员的心灵,是不会迸发出热情的。不要以为“聊表心意”,就能触及他人的心灵,这里需要“大智慧”。

三、放弃“使用权力”

古人云,身怀利器,谨慎用之。面对知识精英,最好不要用之。精英分子骨子里蔑视权威,有天然的“平等思想”与“民主意识”;不会接受“科层制”,十分反感等级结构。管理者要学会彻底放弃依靠“权力”,放弃对精英团队进行“科学”管理的企图。万不能依赖权力与控制系统,操纵与驾驭知识劳动者;尤其不能像个建筑施工队的领班那样,按工程进度进行“派活”,施以严格监控。

知识分子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即便是新兵,也不能对其指手划脚,以“指挥与命令”的方式展开管理。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自尊,迎合他们的民主意识;让精英们能看到组织起来的威力,体验到协同的价值;进而,把精英们变成自觉的战士。舍此不可能建成一个精英团队。

与精英们在一起工作是一个“搏傻”、也就是“争着比傻”的过程。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尤其不要装模作样;当你打算“拿架子”、“端起来”的时候,你得弄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弄清楚在别人心目中的实际地位,拿捏不好,相互折磨的过程就立即开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没头没脑,愈演愈烈。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等级结构”,依靠手中的权力驾驭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很快获得“秩序与效率”,使管理者从现在的“人事压力”中解脱出来。然而,一旦这些精英们感到失去了足够大的成长空间时,脑子发硬,思想停止,心情郁闷;其结果一定是“武大郎开店”,组织的未来随之葬送。我们如果采用“科层制”,建立“权力组织”,无疑是在做“牺牲未来前途,谋求现实效率”的傻事。

组织确实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迫使我们屈从,把组织的结构固化,形成等级结构条件下的秩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事,如果我们屈从,意味着没有未来;如果我们不作出反应,我们何以能够减缓来自于管理者传递过来的“人事压力”。

我们非常理解一些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管理者的现实处境,不仅要完成向专业化转化,同时还要完成向职业经理人转化。然而,离开了组织或职务权力上的支持,去面对一群源于书生的精英,无论你多磨兢兢业业,结果往往难尽人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依赖权力”。

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改变观念与提高能力;改变管理者的观念,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我们不得不这样说,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这是世界级难题,是组织建设的难题,是精英团队建设的难题;每一个精英型组织都必须接受这一挑战与考验,都得过这一难关。

四、扮演“管理角色”

管理者一旦离开了“权力”、“支配资源的权力”,就是一个“角色”、“什么都不是”的角色。领导人或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依靠威信与能力,对组织与他人施加影响力与支配力。

管理者是团队中的一个“管理角色”,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承担着“管理协调责任”,包括沟通、协调、指导、约束、帮助与激励,所谓“领导就是奉献”。不要把管理职务当作一项权利,或一种地位、或一种论资排辈的“官位”;管理者不能变成“处级干部”。

传统组织管理者是“临驾”于团队成员之上,形成“职务”等级;知识精英型组织应遵循的等级应该是“资格”。把“任职资格”与“能力”、“贡献”相联系,以防“官本位”观念进入组织,进入“个个自命不凡”的精英团队之中。

知识精英型组织的管理者必须从原有的“职务等级”中走出来,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长处,完成在项目团队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必须从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系统动态”全过程、从团队的实际协同过程中,逐渐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或扮演管理协调者的角色。

要逐渐地完成这种转化,使管理者不再是高于团队成员的“一级管理者或领导”;而是团队中一个“平级”的成员,扮演着“管理协调责任者”的角色。团队中不存在“职务等级”,只有“资格等级”。我们的精英团队将是“扁平化”的,精英团队也将随之完成在经营与管理上的“自治”。精英团队将依靠自己内生的力量,直面客户与市场,深化团队的能力与秉性。

只要管理者能够做到平等待人,以自己的长处,扮演相应的角色,成员就能心悦诚服,团队就能形成。团队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团队运作的有效性与团队成员的成长性。团队运作的有效性,在于“专长发挥基础上”的有效协同;团队成员的成长性,在于“思想互动基础上”的智慧愉悦。

按“平等待人、发挥各自长处”的原则行事;在发掘他人的长处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把自己作为团队中“平等的一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使一些管理者的处境变得稳健、备受尊敬。这正好应了一句老话,尊重与承认是相互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别人,承认自己先要承认别人,可谓辩证。

团队建设的价值就是让一批各有所长的人,能够通过团队化运作,扬长补短,有效地协同起来,放大能量,产生协同效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依靠团队,到达成功的彼岸。与“权力组织”相对应的就是“责任组织”,责任组织强调的是在共同责任基础上的有效协同,实现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同时满足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利益上的需要。

五、承担“共同责任”

作为知识精英型组织,未来的风险在于,是否能够留住足够多的一流的“经验获得者”或专业领域的“悟道者”。唯一能避免这一风险的方法就是,尽早地学会把事业成败的最终责任,赋予全体精英分子或精英团队;使他们真正认同这是共同的事业,使他们没有理由背离或背叛自己的事业。这是巴纳德给予我们的基本信念。

善待精英分子,不是“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否定权力结构,不是“理想主义”的未来梦想。这必须成为我们现实的行动,成为我们的价值立场与做事原则。我们不能把管理职务变成“组织的权利”与“组织的地位”;我们不可能把公司当成管理职务担当者的“挣钱机器”。我们必须不断地开放各等级管理职务,把各管理等级职务明确为“责任”。赋予更有胸怀、更有智慧的顶尖人才,以更高的管理职务,以及更大的责任。

否则,我们无法让所有聪明绝顶的精英们相信,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无法真正赋予每个组织成员以最终的经营责任;无法激励所有精英人才为自己的事业承担责任,努力工作与学习;无法让精英分子从承担责任中获得“事业上”的使命感,以及“工作中”的成就感;从而,无法与所有精英分子风雨同舟、共渡难关;无法按长期价值回归的要求,去不断磨练我们的团队。

管理者要努力维护好一个团队,把团队当作“公司的资产”,当作“公司财富的源泉”。管理者要有长期眼光,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在壮大团队规模的同时,改善团队的人才结构,以及素质水平,打造一个“精英团队”。

六、走向“强强联合”

应该鼓励“以团队的方式”进入市场,积极地利用市场的机会与资源,历练才干、积累经验、结交朋友,所谓“走走江湖”。成员间要形成足够强大的“思维规模”,包括系统思考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完全应该鼓舞勇气,去勇敢地经历种种挑战与磨难,建立健全足够强大的“心智模式”,包括意志力与责任心,以及体验“无依赖的市场竞争压力”。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公司要成为他们的大本营,鼓舞与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公司政策”下,要致力于团队建设的“长期努力”,尽快地“强大”起来,并尽快地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否则,组织就不可能建设一群“独立自治的精英团队”,使组织不断趋于“扁平化”,使组织能在更高的“能级”与“量级”上保持活力与效率。

七、落实“成长责任”

知识精英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工作与学习,完全是因为他们“以为”在组织能快速成长、能学到真本事。如果我们不想与组织的“方向与力量”背道而驰;那么,我们就要顺应精英们加盟组织的初衷和本意,在他们的热情与兴头消退之前,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完成团队建设;为自己的未来,从而为组织的未来或共同的事业,承担责任、贡献力量。换言之,我们要不断提高精英们承担“发展自我”责任的意愿与能力;把他们承担“自我成长”责任的热情,引导到团队的目标任务上去;在相互的“专长与思想”交融中,不断深化合作的内涵,不断突破合作的难关;在团队的有效协同中,体验到共同成长与共同成功的感觉。

这是《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恐怕是对的。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认为是对的。这样的“管理实践”一定能为中国的产业界与教育界培养出一批真正的行家,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组织行为学》错在哪里;弄不好,无心插柳,成为大学问者。

每个管理者必须懂得通过“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来履行职责,搞不定人就搞不定事。我们每一个管理者要真心实意帮助一个团队成员、尤其新兵找到感觉、进入状态,要用人所长。没有人会拒绝真诚而善意的帮助与提携,没有人会故意与他人作对,除非此人品格上有问题,那就请他离开。如果团队成员的“品格”没问题,但思想不活跃,彼此不互动,心灵不默契;或无所适从、毫无方向感等等。那么,管理者需要检点自己,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更多的成员在更多的专业领域或方面一试身手,并从中发现谁有什么样的潜质;帮助有望或期望出人头地的能人与强者脱颖而出,帮助每一个精英早到组织中的位置。要依靠自己的真诚,依靠团队的力量,支持与帮助团队成员,使之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尽快在团队的协同活动中,得到成长的感觉。

管理者要努力发现团队成员的长项,多花精力帮助团队成员找到相应的位置,以及尽快获得承担责任的能力,至少依靠团队的力量能够承担部分的责任;每个团队成员要努力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刻苦钻研,尽快学会应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承担某一方面的责任。形成一个有组织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团队。并且,与客户企业沟通好,让客户企业认同。

面对有头脑必然有个性的新队员,管理者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取得相互信任是关键,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谨防以简单生硬方法让人就范,反受羞辱。要像“驯马师”一样,小心翼翼地去接近“烈马或野马”,千方百计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表达出你的诚信并使之确信无疑;然后,才能开始下一个进程,直至学会驾驭良驹。

管理者要做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先做小、后做大”,轻易不摆架子,这叫“大智若愚”或“尊重别人”。要学会克制,不要流露出“渴望尊重与承认”的动机或给人以这样的印象;不然会招来别人的“沉默”与“捉弄”。精英分子是很敏感的,往往会无端从别人的姿态上进行推理;一旦认定别人在装腔作势,就开始防范,唯恐太尊重别人。精英分子在尊重人方面是很小气的,有时有点吝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真心尊重或承认别人的;谁要是强求别人尊重,会令他们很不舒服。因此,与精英分子打交道,要懂得“个人品牌管理”。不然,遇到高手,应用起“马太效应”来,“越有越给予,越无越剥夺”,会把人逼疯的。

可以说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没有人会拒绝成长。每个人承担责任的能力与意愿,与成长的机会相联系。反之,越没有机会、或越不给予机会,越难以驾驭,越难以调动积极性,于是,就越需要权力来驾驭;势必造成组织结构的固化,有背我们的价值立场。管理者不应该成为组织中的“挡道者”;而应该成为“举荐者”或“提携者”,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创造条件。

组织将依靠成员承担责任的意愿与承担责任的能力,依靠团队的有效运行,依靠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及责任共担的“扁平化”现代组织体系,而不是严格的监控体系;努力降低管理控制与内部交易成本,避免内部政治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避免组织的坏死。

八、提升“成员价值”

精英们的加盟,是要提升自身的价值,使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价值。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本着“抱团打天下”而不是“包打天下”的原则,积极组织团队成员思考与研究。公司未来的基本组织形态,将有一群“学习型创新团队”所构成。

管理者短期的经验或体验,根本不可能成为“悟道者”;不可能开启自己的智慧与思想源泉。如果我们只能依靠别人思想的“活水源头”,使自己的“思绪之潭”不断得到清澈;那么,被组织中别人超越,甚至被新成员超越,是很快的事。

这是客观现实,每个管理者都要积极依靠团队的力量,让自己也让成员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相互交流;有时还要进行“跨团队”交流,主动征求组织内“学有专长”人的意见,所谓“群策群力”。千万不要自信过头,自我封闭;千万不要太在意一时的成就和能力。如果不能正确估计自己,那就会封闭自己,心胸不开阔,气度出不来,难以悟道,不能练就“葵花宝典”;只能自宫,只能以武功高强自居。组织要主张依赖“精神素质”最强的人来发展共同的事业,寄希望于精英们能够开阔心胸,以不断开放的心态,获得“向一切人与一切事”学习的本领,依靠学习能力,进而贡献能力,确保自己在组织中的应有地位。

我们并不认为管理者必须样样都拿得起来,样样比队员都行,才能服众,才能使团队组织有效,以及项目获得成功。“蜀中无大将”,以及蜀国37年而亡,表明诸葛亮管理的失败;这也许是“团队建设”取代“权威管理”的历史逻辑。“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其项目经理不是科学家或顶尖专家,不是权威,而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协调者”;这充分表明现代管理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职务上的位势,也不取决于专业上的权威;现代组织的管理者可以成为一种角色。

面对高度专业化或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不可能样样都行,谁也别指望成为当年的诸葛亮“鹤立鸡群”。管理者要做的事就是,让团队成员兴奋起来,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团队运作的有效性,在于团队的学习能力与进取精神;团队管理的有效性,在于管理责任者营造组织氛围的能力与技巧,以及他的胸怀与品性。

应该把担任管理职务,当作组织给予的一次“锻炼机会”;同时为组织培养人才作贡献,通过培育精英团队,获得在组织中的地位。管理者如果发现自己不擅长于“培育人”与“激励人”;不擅长带队伍,那么就要重新寻找位置,组织也会重新给予时间与机会。通常情况下,有些人擅长于“推动人”,有些人擅长于“推动事”;潜质不一样,上帝造就的,谁也不能强求;谁都应该“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专家在于“会做事”,管理者在于“会做人”。

当你不适合管理职位时,不要勉为其难,否则你的“机会成本”是很大的。不要刻意去固化自己偶然获得的职位,进而去固化在组织中已经取得的地位。否则,会造成对组织的压力,迫使组织去固化组织结构。任何超出众人的认可和接受范围,容易错位;任何强化或固化个人在组织中地位的企图,都会带来普遍的反感。应该致力于每一个人的“长期价值回归”,而不是短期利益的回报;不要拘泥于一时得失,不沉湎于现有的地位。

九、学会“意见公开”

基业长青在于公道,所谓公道就是普遍的认定的价值立场与心态或心理契约;公道无所谓对与错,组织必须遵循大家的意愿,确定组织的规范与程序,决定一项事宜或成命,以免个人主观意志决定是非,有失公道,冒犯众怒,不能长久。中国的传统文化,天道人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意思。

每个组织成员,有权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如果在网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必须具名自己的真实姓名。任何人都不可予以阻拦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反对。但是,发表言论者,必须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必须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要无端猜测,搬弄是非;尤其不要对人长处、短处,缺点与不足进行评价,不要公开推断他人的心思、动机与价值观。但是我们有责任对不良事件、错误行为、损害他人或公司利益的行为,乃至表露出来的动机,进行公开的批评、揭露与制止。

有关对个人的批评或不宜谈论的话题,可以越级报告与上诉。同样,要本着公开性的原则,实事求是,抱有善意;以书面的形式,并且,必须在告知“相关者”后,上报或上诉。同样,组织将保留追究责任后果的权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或诬告与诽谤事件的发生,防止组织氛围的破坏。

我们要保证组织的稳健,必须要公开言论或开放言路,防止权力的使用不受责任的约束,防止权力的使用有悖大多数成员的意志与意愿。希望通过公开意见,包括网上论坛,发育组织的“社会机能”,以制衡“有序放权”的过程,使精英团队达到自治的境界。从而,把达成共识的意愿,上升为组织的公理或基本价值理念。

我们信仰工作过程中知识的分享与智慧的愉悦;我们推崇通过“行为与言论”的开放,相互欣赏与彼此提携;以不断提高的精神境界,来规范组织与个体的行为,拓宽事业成长的空间,防止组织的坏死与个性的膨胀或恶化。

十、提高“个人理性”

组织建设的理性化过程,必然使成员的受控程度提高,所谓天堂是自由美好的,走向天堂的路是由一系列令人厌恶的规则或约束铺垫的;必然会引起成员的紧张,以及抑制成员的成长;最终使组织不可能在更高的能级与量级上,保持高效率运行。这是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背离原有的业务体系以及人才队伍,走向不相关多元化,导致进一步失效的根本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提高组织的理性同时,同步发展成员的个人理性,两者相辅相成;直至个人理性达到一定的程度,个人的职业化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组织将依靠一批自觉的战士或悟道者,依靠组织氛围或企业文化,而不是管控系统,维持更高的整体运行效率,制度性规范进而组织理性才可以逐渐弱化。这叫否定之否定。如果我们努力,一定能看到这一天;反之,上帝就只能哭了。

知识管理者需要不断开放自己的智力平台,向一切认同组织的使命,以及价值主张的“精英分子”开放。不能凭借“个人意志或意见”,简单决定一个人的职位去留与资格升降。不能保护一个缺乏“承担责任意愿与能力”的人。每个加盟的精英分子,必须加强“个人理性”,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须依靠自己实际的能力与贡献,而不是依靠他人的“保护”,以及编织起来的“人情关系”,获得或保留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

而个人理性强调的是“职业化”,包括“责任心”与“专业性”。“责任心”强调的是承担责任的意愿、姿态与实际贡献;强调的是职位价值的发挥程度。“专业性”强调的是承担责任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分工协作体系或团队协同中,个人在“专业素质与技能”上的水准与量级。成员应该像职业球星一样,训练有素,依靠自己的球艺,与团队成员展开默契而有效的协同;依靠娴熟的技艺,以及认真而执着的姿态,赢得团队成员的青睐,以及观众的满意;从而赢得个人价值的回报与个人的地位。职业球星并不依靠人身依附或私交关系活下来,而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包括个人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最终成果或业绩的意识。

要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或意识,提高自己的理性,按组织成果最大化、对团队贡献最大化、个人价值最大化,以及个人才干提升最大化的目标,努力工作、积极协同。在这方面知识精英也要耐得住寂寞,要勇于付出;要相信世间自有公道。凡“大成就”者,理当虚怀若谷,耐不住寂寞成不了大事。圣雄甘地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乐于舍”,有人说成功并不难,只要不断收受、不断获取即可;悟道很难,成就更难,必须不断放弃。

与“个体理性”直接相联系的是,要尽量避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即便是公司的领导人也不能这样;要尽量要减少“人的主观随意性”。随着业务、进而组织体系的迅速发展,每个人的贡献与价值将趋于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我们根本不可能依靠“个人意志”,解决公正评价问题;所谓“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我们也无法仅依靠少数人,对下列复杂多样的价值要素,进行“主观评价”,诸如团队建设、思想贡献、举荐人才、文化建设、业务开拓、氛围维护、人才培养、新领域进入、业绩成果提升、组织功能提高、知识智力平台建设等等。

否则,个体的理性化程度就不可能提高;可能的倒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现象,进而,以人划线、拉帮结伙、玩弄权术以及政治过程的发生。古代科举制及监察制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客观公正的化身”,企图依靠个人意志和主观评价来决定他人的命运,用不了多久,必然“豪门多权贵,高官无寒士”。

必须导入“市场竞争法则”,使每一个成员都处于“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组织中“人的理性”。依靠市场竞争的压力与机会,激励与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牵引或迫使每一个人成长。而不是主要靠个别人主观价值评价,来驱使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

团队化运作给我们一个机会,使我们有可能直接导入市场竞争的法则;迫使团队直面市场的机会,以及竞争与客户的压力。每个团队能力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价值贡献的复杂多样性,不依赖于“主观意志”的评判;而依靠被认为公正的、至少可以接受的“市场法则”,直接进行评判,或奖励或惩罚,无怨无悔。

随着组织理性的进一步提高,每个团队成员可以像职业球星一样,按个人的意愿,寻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专长,以及提升个人价值的团队。成员在团队之间的流动,逐步从“申请批准制”向“自由转会制”转化;团队也将从组织安排或领导任命,逐步过渡到“自由组合”与“竞争上岗”;这就是“职业化理性”。

迫使每个管理者将不得不寻求最优秀的精英人才;千方百计按有用人才的意愿或自由意志,进行管理协调,客观上会满足“现代组织理论的原则”,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非个性化”精英团队。同样,管理者一定会包容弱者,一定会有效而客观公正地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贡献价值等量回归;除非管理者真的不懂价值回归的重要性,或真的不懂每个人的素质、贡献与价值。假如这样他就不会有追随者,连管理职务都当不成了。至此,组织才可能完成“团队自治”,完成充分授权,完成个人的理性化建设。


  原标题: 团队建设10条:如何打造一支精英团队?
壹拓拓展户外拓展培训是国内最早从事户外体验教育与情境训练的专业机构,公司主要致力于为企业、院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团体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团队活动与培训解决方案一体化服务。壹拓拓展夏令营,河北青少年军事夏令营,2022河北夏令营 火热报名!开设青少年特色夏令营,少儿兴趣夏令营。针对6-16岁青少年夏令营,中小学生夏令营等,提高青少年儿童生活能力和自信。
 
免费索取拓展培训方案(24小时内获得企业快速回复)
壹拓拓展
免费拨打电话
温馨提示:
我们会严格保护用户隐私,绝不泄露您的任何信息!此次通话,无需您承担任何费用。
*姓名
*电话
免费领取
*留言
 
《壹拓拓展网服务条款》

团建报名

近期已经有1954人提交了团建需求